来源: 盟享加 发布时间:2017-09-09
▎第一件事: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创伤和“心理问题”
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。
有一天会成为父母的我们也可能曾经经历童年阴影或创伤,负担情感和经济的双重压力,处于高压的生活状态自己也要扮演孩子、父母、朋友、社会职工的多重角色。
就如《mother》里怜南的妈妈一样。
她十分逞强,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战胜,什么都能解决,拒绝表现出自己的脆弱,强势地把世界扛在自己的肩上。
在丈夫去世后,成为单身母亲的仁美,在女儿面前还是一如既往的笑脸,即使后来实在是过不下去,她也无法告诉他人自己深陷泥沼。
她内心深处想要改变,但又害怕改变,也许是太多的困难摆在她面前,于是她连尝试的勇气都丧失了。
长期的高压紧张生活状态,会将父母注意力从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爱方面转移出去。
如果父母在年幼时有过糟糕的类似体验,又或是身边有一些类似这样的人,这会对他们长大后照顾自己孩子的方式产生影响。
但当我们决定成为父母的那一瞬间,首先就要有梳理好自己的生活,面对自己心理问题的决心和勇气。
▎第二件事:勇敢和孩子建立“合理界限”
决定成为父母时,第二件事是要明白: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。
如纪伯伦所说,
“你的儿女,其实不是你的儿女。
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。
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,却非因你而来,
他们在你身旁,却并不属于你。”
越界,是我们无意中对孩子最容易造成的伤害之一。
太多的越界,引发了人际关系中的太多的痛苦和无奈。也可能导致孩子不想交流、不愿回家、产生社交恐惧情绪甚至自我封闭……
中国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。
一个孩子跌倒,本应自己爬起来,父母却立刻过去扶起。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“疼爱”中开始一步步缺失。孩子慢慢长大,有能力独自上学,但因界限模糊,父母早送晚接,风尘仆仆。
长大后,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与恋人互动。每天计较着我爱你多些,还是你爱我多些。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在工作中与同事互动。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,却不会说“不”,本应该自己承担的,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。
有一天,孩子也有了孩子,于是带着模糊的界限感与自己的孩子互动。
代际传承,悲剧继续,关系成为一种痛苦的纠缠。
孩子和父母“分离”的那一瞬间是他走向独立和内心真正成熟的开始。
所以,成为父母前,要学会守住自己的界限,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。让他承担他应该承担的生命责任,学会尊重他的人生选择,价值观,婚姻观、他的工作,亲密关系,他生命里的一切。
▎第三件事:学会情绪管理,情绪问题会影响下一代
为什么有人情绪这么不稳定?
跟父母的情绪处理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。
经历过创伤的父母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全感,还有想要成功的压力。他们对孩子有着异乎寻常的成功要求,容易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,从而给自己一种安慰,弥补自己的缺失。
他们在情绪上时而回避冷漠,时而敏感易怒,趋向于不稳定,可能导致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和虐待,使孩子无法正常融入人际关系。
当我们无意识地吸收了父母压抑的、没有被充分处理的经历、情感和情绪后……
有的孩子会努力使父母能够走出那些创伤事件和负面情绪,不断的“修复父母”的情绪,而忽略和压抑了自己的情绪。
同时他也要应付很多现实生活的问题,要完成自己的学业和工作,这让他们的成长显得尤为艰难。
学会情绪管理,是成为父母的必修课。
当你决定成为父母,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:
你的情绪稳定吗?
你会不会主动的、正确的表达自己情绪?
你会不会主动地说出“我爱你”,拥抱和亲吻孩子?
成为父母,意味着我们需要更为客观地承认和接受心理情绪问题,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情绪,寻求专业帮助。并帮助和引导孩子表达情绪,学会调节情绪,进行情绪管理。
▎第四件事:正视“家庭背景”,不被“过度背景化”
过度强调一个人的背景,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。
如果你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“家庭背景很好”,孩子往往会复制父母的言行,向他人宣传父母的社会背景。
如果老师和同学迎合这样一种行为,而忽视真实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他的内在潜能是什么。
在表面上的社会迎合和赞叹下,孩子就会慢慢地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,失去真实的自我价值。
家庭背景也成为一些家庭孩子自卑的土壤。
孩子在父母对自己背景的过度遮掩中,听到父母心中认为自己不好的声音。自卑的种子种心里,在学校羞于谈及父母。这样的孩子容易遭受校园霸凌又不敢反抗,他们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:“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,不值得别人尊重。”
长大后,他们可能愤怒地力争更大的社会背景或破坏他人的社会背景;自怨自恨,自暴自弃,让身边的人卷入悲伤的大海,或者带入愤怒的火山。
所以每个决定成为父母的人都要看看自己是否被“家庭背景”绑架。因为这样的“心理绑架”会影响到孩子,让他们长大后也同样被“绑架”。
正视“家庭背景”,不被“过度背景化”决定了一个人自我价值感和自尊,是真实的强大,还是虚张的强大。
第五件事:跟孩子科学谈“性”,去除“性羞耻”
中国家庭里,最需要谈起,也最容易掩盖的,是“性”。
一个八岁的孩子被性侵,孩子不仅羞于回答自己哪里不舒服,就连被侵犯的部位也无法准确表达。
一个十八岁的成年姑娘,在关乎自己身体健康的知识面前,只因涉及到了“性”,显露出的可能是仿若天生的无知、羞耻感和罪恶感。
“What do you in bed,you do in life.”“性能量工作坊”创始人Tina面对Yummy专访时说。
Tina的母亲是位医生,相对来说是非常开明的妈妈,但是对性依然是沉默的。真正促使Tina创办工作坊的动力,是来自于她对女儿成长过程中的“愤怒感”。
女儿两三岁时和小朋友一起玩,有一次她把肚子露出来了,男孩没关系,女孩一旦把肚子露出来,身边的人马上就会有反应,‘女孩不能这样子’啊,‘女孩子露出来这样羞羞’啊,不能把身体露给别人。”
“我有种很强烈的愤怒,我接受不了有人把那种羞耻感种在我女儿的身体里面。”
“像我生活了近四十年,一步步的束缚我没有意识到。因为它不仅会影响到我自己的感觉,也会影响到我身体的感觉,真实的那一面…..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让自己再次感觉到自在。”
她开起了性能量工作坊,只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被中国的性羞愧观荼毒。
她想让更多人通过“性”发现自身的魅力、收获更加亲密的关系,让人更加自然而然的放松的同时坚定自己的内心。
父母在我们面前绝口不谈,生理卫生老师在课堂上遮遮掩掩,物极必反。
过度的性压抑和神秘化,带来的只能是藏在心里的需求和欲望的泛滥,同时,因为羞于谈性,所以很多人也羞于保护自己。
很多女孩在公交车上遇到咸猪手却只能悄悄远离或者提早下车,她羞于向众人喊出:“他乱摸我”。怕被歧视、被误解、被疏离,只好选择忍耐。
性不止是关于性,性是关于这个世界的。
所以,决定成为父母的你,千万不能羞于跟孩子谈性。
希望你能教会孩子正视自己的性需求,确立正确的性观念,希望你能不失时机地向孩子叮嘱安全措施的重要性,希望你可以鼓励孩子去看YouTube上的性教育视频
在孩子问你“我是哪里来的”之时,你能抛弃捡来的、充话费送这种答案努力地向他解释了恋爱、结婚、受精、怀孕、分娩的整个过程。
相关阅读
盟享加声明:此信息版权归属盟享加,未经盟享加书面许可,任何人不得引用、复制、转载、摘编、修改、抄袭、剽窃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盟享加的上述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