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 餐饮O2O 发布时间:2018-02-06
2017年全国一二线城市545家大型购物中心(商业面积≥5万)共关店10087家品牌,餐饮关店数量占比最高达36%,10%撑不过半年。为什么商场餐饮如此艰难?
尽管2017年全国餐饮收入达到了3.95万亿元,但在这一漂亮数据的背后,却有很多餐饮未能完成坚持一年, 尤其是商场餐饮数据惨淡。
据统计,有36%的商场餐饮成炮灰,10%撑不过半年。商场餐饮已无力回天了吗? 很多耳熟能详的品牌都遭遇了挫折,进一步证明了餐饮竞争的惨烈。但也不乏商场餐饮成功者的经验,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值得吸取。
2017年10月,狗不理北京金源店被曝关店;
2017年9月,小天鹅火锅关闭成都市区6家门店;
2017年8月,很高兴遇见你持续关店;
2017年7月,高端自助餐品牌金钱豹持续关店;
2017年6月,味千拉面关闭13家门店;
2017年2月,鼎泰丰成都来福士店关店;
2017年初,黄记煌三汁焖锅关闭上海松江新理想店;
( 2017年一、二线城市开关店对比)(图片源于商业地产云智库)
“三月死”现象比比皆是
据赢商网大数据显示,2017年全国一二线城市545家大型购物中心(商业面积≥5万)共关店10087家品牌,餐饮关店数量占比最高达36%;其中,近10%的商场餐饮开业不到半年就被淘汰出局。
即使是比较大的品牌,周中的接单率也仅是周末的两成左右,更不要说还有恶性竞争、抄袭等外部制约因素。餐厅看似开门营业,其实大家都在亏损状态。最终使得餐厅的红利期日益缩短,“三月死”现象比比皆是。
商场餐饮失败的6大原因
1、开发速度远超需求,客流严重被稀释
目前,全国大型购物中心有近5000家,据各方透露的规划,从现在到2015年,全国还有7000家购物中心建成开业,到时全国总数将超过1万家。
目前,在全国经济最发达的一线城市购物中心的空置率已经接近10%,二三线城市也常有两三个购物中心紧邻的局面。可见,购物中心开发的速度远超实际需求。
之前“一铺难求”,如今情况反转,越来越多的新商场主动邀请商家入驻,为了招商甚至提供一定时间的免租期和装修补贴。
可是,一个城市人流就那么多,购物中心过多的结果就是:家家客流稀少,谁都吃不饱。包括餐饮在内的各业态商家,都难以为继。
(全国购物中心数量增长)
2、餐厅被商场政策“绑架”
每个商场都会为了拉流量,搞折扣比较大优惠活动,比如周年庆、节日庆等。对品牌不够大不够响餐厅来说,如果不参与,不用怀疑,一定会被商场“穿小鞋“,比如把你的店挪到更偏僻的角落,租约临近拖着不续约,故意挤走你。
3、新开商场运营能力不足,吸客能力差
相对于老牌商场,新开的商场并没有专业的运营推广能力,一是没有专业团队,二是没有强烈的运营推广意识。
此外,选址也是个巨大问题,比如周边没有写字楼,小区要么在建、要么入住率很低。整个购物中心都没人,餐饮层商家半年就换了一轮。本地排名前五的餐饮品牌在这开店,开了3个月就撤走了。
(青岛某商场)
4、同质化严重,不是KO别人就是被人KO
同质化分为连个方面,一是不同商场的同质化,二是同一商场中餐饮业态同质化。
以前商业体分布呈现长方形,消费者能连续逛一整条街;现如今,一个十字路口周围都是商场,成圆形环绕,一边还不只一家。
各商场间的区分度并不高,你有服装我也有,你有餐饮我也有,商场间的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。一个商场能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,没必要再逛第二家,客流就严重被稀释。
同时,商场规划了很多高租金、高入场费的小餐饮铺位,完全没考虑各家经营的品类,这就导致了激烈的同类竞争。比如,有的商场里茶饮特别多,一共32家,除了几家很有名的店之外,其他茶饮店几乎都没生意。
5、“潜规则”升级,强制签订捆绑协议
商场餐饮的潜规则也在“升级”,比如某热干面品牌跟招商经理谈开店,对方很直接地表示:
商场三期在筹备开业,想要在人气火爆的二期开店,就得先跟三期签约一年,期满后再进二期。三期已经延迟开业了一年多,招商情况一直不好,最终勉强招满也是业态混杂。
于是,开在三期的店夹在几个大牌正餐的餐饮层,生意很不好,开了几个月后撤店离场。
6、商场客流在空间和时间上被分流
如今的商场与餐饮已经相依为命,有客流则生,没客流则死。那客流都去哪儿了呢?
从空间上看,商场增多,客流被稀释。总共就那么多人,商场却越开越多,不被分流才怪。
从时间上看,年轻人工作日没空去商场,餐厅面临着“服务员比客人多的窘境”;另一方面,学生也是一大群体,寒暑假时商场人流会多很多,一旦开学,人气骤降。
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:据某商场市场部管理人员透漏,现在工作日逛商场的,五成以上的客群都是中老年人!
而很多餐厅为了迎合消费升级,针对的主要客群是80后、90后的年轻人,产品和客群不对路,营收效率无疑会大打折扣。
(各年龄段餐饮消费占比)
商场中能活下来的餐饮品牌有什么秘密?
商场餐饮气数已尽了吗?并不是。
任何餐饮业态发展到一定程度,都会面临一轮或者多轮的“洗牌“,当前的商场餐饮业态也是如此。那什么样的品牌能成为商场餐饮“常青树”?
在某北京某商场餐饮招商负责人张闯看来,目前能在商场中“活“得比较好的餐饮品类有四种:
1、引领消费潮流的品牌
比如上广深港、国外的餐厅,首次进京或首次进中国。例如喜茶就是首次进京。即将开业的日本牛角烤肉就是首次进大陆。
商场引入全新的品牌给消费者,可以引领消费者消费方向和行业的发展方向。
2、餐饮集团做的新品牌首发
细节品质有保证,运营有经验,而且他们的承租能力很稳定。
3、代表餐饮消费升级类品牌
比如能代表消费升级的品类,包括举个栗子、文宇奶酪等小品类升级品牌。最近华中、华南的购物中心出现了烤冷面、烤鸡爪、掉渣饼等超级单品店,北京也出现了倔驴帮、当哈驴火等对驴肉火烧品类升级的品牌。
它们的共同点是做得都非常有特色,在保证了口味的基础上,升级了消费体验。
4、知名度高的品牌
从未进购物中心,但知名度、消费者认可度极高的民间品牌。这类品牌有意向升级品牌,提升形象和细节后会非常受欢迎。
结语
不止商场餐饮,整个餐饮行业领域都处于开店潮和关店潮并行的状态。面对购物中心数量激增,同一商圈同质化严重的现实,这不只考验餐饮商家的自身品牌实力,更多的还是考验选择商场时的评估能力。
餐饮行业红蓝海并存
如今进购物中心开店,其实相当于给品牌运营出了一道“附加题”:购物中心能为品牌运营锦上添花,也有可能让运营雪上加霜,好与不好关键还是看餐饮投资者个人的眼界和能力。
来源:餐饮O2O
相关阅读
盟享加声明:此信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,版权归属于原作者,盟享加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,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