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 什么值得加盟 ,作者史睿聪 发布时间:2023-10-16
编者荐语:
村咖是趋势?还是烟花?看起来是见仁见智,其实站在眼下,显得有点儿不接地气,复购率无法达标。但是盟主却认为,城市里的咖啡正在疯狂内卷“9.9”,村咖未尝不是创业者一条好的出路。
站在未来看,村咖为村居生活的配套,让生活更有情趣。关键,这些大胆的实践者,他们的“勇气”为我们打破了思维的僵局。
来源 | 史睿聪 《什么值得加盟》
许巍有一首歌里唱到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”
最近频频出圈的乡村咖啡馆,似乎正成为许多人的“诗和远方”,乡村+咖啡这个让人觉得又奇特又和谐的组合,正爆发出引人注目的力量。
打开手机,输入“乡村咖啡”关键词,随即跳出上千条打卡分享内容。“小众”“氛围感”“宝藏”“惊喜”,这些热词频频出现。
《2023中国咖啡市场洞察报告》显示,当前国内四、五线城市的咖啡订单量同比增长高达250%以上。
这说明,咖啡市场正在迅速下沉,近年来一些“镇咖”“村咖”的亮眼表现,更让人看到了咖啡市场下沉的发展前景。
比如湖州安吉,这个不到60万人口的县城,却有着300多家咖啡店,“咖啡密度”远高于一线城市。
安吉县红庙村的“深蓝一号咖啡馆”,位于当地一处由废弃矿区改造的网红景点“小冰岛”旁,湛蓝的湖水加上冷冽的岩石,让“出片率”狂飙。
售价68元的门票,包含一杯“深蓝咖啡”,并不便宜。但据统计,这家咖啡馆工作日就能卖出500—800杯咖啡,周末翻倍,最火的一次甚至日销5000单,比大城市CBD的咖啡店单日销量还多。
“深蓝计划”开业一年,吸引30余万人次“打卡”。有人评价“为了一家店,去了一个村”。
安吉县并不是特例。在浙南山城丽水市青田县,咖啡已经成为这座侨乡的“社交语言”:日均售出咖啡约1.5万杯、年均消耗咖啡豆超80吨。
任何一种现象突然兴起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村咖在当下的兴盛也不是偶然。
天时——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基础设施基本完善
2023年初,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强调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。
围绕“和美”,农业农村部相关主管部门明确2023年乡村治理的具体任务。
一是围绕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,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持续加力;
二是围绕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备度,持续加强农村的房、水、电、路、气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
俗话说,要想富先修路。其实就是强调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。
安吉县村咖的走红当地的基础建设功不可没。
早在2008年,安吉县就正式提出“中国美丽乡村”计划,出台《建设“中国美丽乡村”行动纲要》,提出10年左右时间,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。
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,打造出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,更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。
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,村咖们自然而然就出现了。
地利:乡村+咖啡双重属性精准匹配城乡融合需求
“市区咖啡用来‘续命’,乡村咖啡适合放松。”
对于城市消费者来说,一次目的地为乡村咖啡馆的短途出行,成为暂时逃离快节奏生活的方式。
相比于城市咖啡馆,村咖所处的环境更广阔、更多元,可以是群山间、稻田旁,也可以是小河畔、果园里,这也让村咖的颜值与格调有了更多的可能性。
泽雅古村咖啡馆、“三个月亮”乡村咖啡馆、“长夏小院”……光听这些名称,就可以想见乡村咖啡馆的“追求”: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闻得到咖啡香。
观景、品咖啡、听鸟鸣甚至一个人发呆,村咖以一杯咖啡为引子,为远道而来的都市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。
不输于城市的精致感却多了几分松弛,村咖们成了疲于内卷的都市人的世外桃花源。
对于村镇消费者而言,一间家门口咖啡馆,让生活更有滋味了。特别是随着村镇现代化程度提高,当地居民也有了对生活质量的追求。
在乡村,咖啡馆更突显出本身的社交属性。
忙完地里的活,三两亲友一起喝杯咖啡,聊聊家常,从窗户望出去,司空见惯的景色浸染了咖啡香气也变得新鲜起来。
各具特色的村咖给居民带来新鲜感的同时,也被赋予更多功能。有些村咖,不仅是村里的图书室,可能还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、非遗文化体验馆等等。
一馆多用,让村咖在经济价值之外又多了一份温情。
人和:年轻人回乡创业潮与村集体结合的创新产业
许多村咖的创办者是年轻人甚至是大学生团队。从诞生开始,村咖从审美到产品和创新方向都带着年轻基因。
归乡的年轻人,怀抱着发展家乡和实现自我的梦想,与村集体创新产业的想法一拍即合。
“深蓝计划”就是大学生创业团队与安吉县红庙村的成功合作,他们创新了“集体+公司+农户”经营模式。
村民和村集体以资金、资源入股,公司负责运营。这种合作不仅解决了村里废弃矿坑的安全隐患问题,更成了发展的机遇。
咖啡+乡村,是一场双赢。
村咖们完善了乡村产业配套,为乡村旅游业吸引来众多游客,也为咖啡开拓了更广阔的消费市场。
乡村咖啡馆,尤其是高颜值或有故事的村咖们,在创立之初就自带传播点。
但是,如何将新鲜流量进行转化,实现可持续发展,这是一个村咖们正面临的困局。
实际上,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些成功经验,他们都有一些共性,那就是:咖啡+X打法
——咖啡+产业链
从成本角度看,村咖的原料获取和运输成本较高,但具有低廉的租金、人工成本。
如果像深蓝计划一样,能采取和村集体结合的方式更会大大降低创业风险。但从根源上解决原料和运输问题,需要在当地发展配套的咖啡产业链。
在条件适宜的地方,开辟咖啡种植、采摘、加工、包装、存储、运输、售卖全链条产业,形成产业集群。
让咖啡不仅成为当地一时的热点明星,更成为当地持续增长的产业新星。
——咖啡+特色创新
俗话说,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
我国乡村众多,各具特色,每个村庄都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现状。因此,必须因地制宜,突出特色,开发独特的资源和产品;注重差异化,抓住市场的不同需求;强调多样性,拥抱多样的业态和模式。
当地特色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围,自然美景、历史古迹、红色文化、特色产业、民族非遗等等。
(建在茶园里的咖啡馆)
除了传统特色,咖啡与音乐节、咖啡与游戏、咖啡与写生游学等创新结合也不失为好的思路。
从消费者体验来说,村咖不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环节,它与旅游、社交、文化相联结,这使消费者的体验感成倍增长。
——咖啡+功能定位
有媒体曾对当地乡村咖啡做过调查,在一家“村咖”的消费人群中,市区家庭游客占比40%,探店游客占比30%,其他散客占比30%,在这其中,本地乡村人群的消费比例仅占二成。
很多人觉得,村镇居民消费意愿弱、购买力不强、消费习惯又没有养成,很难让他们为咖啡买单。
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。不信你看同是饮品的奶茶店,不说早就进入乡村的蜜雪冰城,现在其他品牌不也在纷纷发力下沉市场吗?
村咖打开当地市场最关键的一步是找准定位。
村咖能为当地居民提供什么价值?
人都具有社会属性,社交是人的天性,在与他人的社交中,人们认识自己。
乡村的社交场所非常有限,人聚集最多的是麻将场、游戏厅,很多年轻人逢年过节回乡总会抱怨“家里没什么好玩的地方”。
村咖是一个极佳的场所,成为村民新的社交聚集地。
不仅如此,村咖还可以成为阅览室、文化展示厅、活动中心,从不同角度,承担多元功能,让村民走进村咖、亲近村咖、爱上村咖。
打破村民与村咖的距离感,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,才算真正扎根在乡村。
村咖,其实是乡村发展的缩影,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。
开一间乡村咖啡馆不难,难的是坚持开下去。
相关阅读
盟享加声明:此信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,版权归属于原作者,盟享加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,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。